第六章 新一轮高考改革稳步推进

 新高考志愿填报     |      2021-02-23 11:13
第六章 新一轮高考改革稳步推进

一、 新高考再添四省市: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海南

  2017年,新高考改革落地的第一年,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海南宣布启动新高考改革。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,第二批实施新高考的省份。2020年,新高考在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海南正式落地。
  2019年,北京、天津、海南、山东这四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35371.28、14104.28、5308.93、71067.53亿元,占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2.7%。
 
数据来源:各省市考试院
  从生源角度看,4省市区别较大。例如,北京、天津、海南的考生数量相对较少,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5.9万、5.6万、6万;山东考生规模较大,2019年夏季高考报名人数约为55.99万,位居全国第三名,山东生源质量也比较高,因此备受关注,成为此轮高考改革的关键地区。
 
数据来源:各省市考试院
  在新高考改革的总体框架下,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四省市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,在具体细节方案上略有不同。例如,对于高中生学业等级考试的赋分方式,北京和天津采用了“三分一段”,而考生人数较多的山东采用了区分度更高的“一分一段”,海南则继续延续其运用多年的标准分。对于外语考试的次数,北京、山东仅仅在听力部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,而天津、海南则是提供两次完整的考试机会。

二、 浙江调整新高考改革方案,平稳中不断完善

  2020年6月,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第一次对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原方案进行了系统性调整。
 
数据来源:浙江省教育考试院
  作为先行先试者,在改革过程中,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,如物理选科人数过少、英语赋分风波等。
  这次浙江省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调整,坚持了高考改革的大方向,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,对之前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措施。例如,将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由3分改为1分,增强了考生分数的区分度;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2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,尽可能地确保公平。同时,也坚持了原方案中的一些措施,如保留了3+3的选科模式等。
 

三、 新高考继续推行大类招生,全面带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

  新高考改革地区均以专业为核心进行志愿填报,为保障录取工作,促使各高校不得不合并专业,进行大类招生,以确保生源充足。大类招生,无意间推动了大类培养与通识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展开。
  以浙江为例,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1023所本科高校中,有326所采用了大类招生,占比将近1/3。
 
数据来源:《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》李妍
  然而,不同层次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的比例差异较大,高水平高校采用的范围更广。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高校中,90.48%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采用了大类招生,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这一比例为67.35%,而采用大类招生的普通本科高校仅有23.9%。
 
数据来源:《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》李妍
 
数据来源: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及各学校官网
  例如,清华大学共有82个本科专业,在浙江则合并为13个专业大类招生;浙江大学共130个本科专业,合并为18个大类;南京大学共有88个本科专业,合并为17个大类;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有73个专本科业,合并为9个大类;北京理工大学共有72个本科专业,合并为10个大类。

四、 高校加强对学生选考科目的限制,遏制功利性选科倾向

  新高考改革加强了学生的选择权,但却遭遇学生与家长的功利算计,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。为扭转学生功利算计,第三批启动的8省市均采取了限制选择的3+1+2模式,即考生必须在物理与历史中限选一门。此外,教育部也下发了《指导目录》,加强了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选考科目的限制。各地教育部门也鼓励高校根据自身专业要求,加强对选科科目的限制,以最大程度遏制这种功利的选科倾向。
 
数据来源:天津招考资讯网、海南省考试局
  总体上来讲,高校对物理、化学等理科科目选考的限制较强,而对文科科目的限制则较弱。2020年拟在天津、海南招生的高校本科专业(类)中,高校对选考科目要求提及最多的科目是物理,分别占比为47.6%和43.5%。
  但反过来,对于考生来说,选考物理的专业覆盖率则是最高的,在高考填报志愿时,选择的余地更大。2020年,天津选考物理科目的专业覆盖率为93.6%,海南为90.0%。
 
数据来源:天津招考资讯网、海南省考试局

五、 优化综合评价招生,不断提高效能

  综合评价招生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核心和亮点之一。其实此前各地都已经在探索不唯分数的综合评价录取。2011年,浙江省就开始尝试“三位一体”综合评价招生。
  (一) 综合评价招生规模保持稳定,高考权重增加
  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探索,综合评价招生因为其复杂性,一直在审慎推进中,总体上占比还比较小。
 
数据来源:浙江省考试院及媒体报道
 
数据来源:各高校招生简章
 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,综合评价招生推进的进度也有所不同。在最早实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上海、浙江,综合评价招生规模近两年变化不大,较为稳定。在今年新高考落地实施的山东,综合评价招生的计划数为1880人。
  值得关注的是,2020年各高校的综合评价招生规则中,高考成绩占比明显提升。据统计,在上海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各高校,高考成绩占比普遍从2019年的60%提高到了85%,在浙江、山东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部分高校,高考成绩占比也达到了85%或70%。
 
上海、浙江、山东部分实施综合评价招生高校的2020年综合成绩比例
数据来源:各高校招生简章
  (二) 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学生学业优异
  学生入校后的学业成绩,是综合评价招生政策效能的直接体现。清华大学对2015-2018年录取的上海、浙江本科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,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对学生入校后的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。
 
数据来源:《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效探究——基于清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实证分析》 余潇潇、徐宁汉
  2015年至2018年,清华大学在上海、浙江通过综合评价模式录取的学生比例显著提高。2018年,清华大学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占上海生源的78.26%,占浙江生源的62.87%。
 
数据来源:《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效探究——基于清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实证分析》 余潇潇、徐宁汉
  分析发现,通过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录取的学生,在本科一年级数学、物理和STEM课程的平均成绩上几乎全面优于高考统招录取的学生。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余潇潇和徐宁汉认为,这表面上与学生对大学第一年的学业适应程度有关,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考核,具备多方面的特点,适应度较高;但进一步分析发现,这也与综合评价招生对学生高考选科和高中大学学业的衔接有关。【《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效探究——基于清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实证分析》 余潇潇、徐宁汉】
一方面,综合评价招生对选考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。在上海投放的50个综合评价招生计划中,选考科目明确要求包含物理的招生计划占74%;在浙江投放的105个综合评价招生计划中,选考科目明确要求包含物理的招生计划占77%。另一方面,在综合评价录取中,考核方案根据其学科特点和专业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,有利于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、培养专业志趣、扭转“唯分数论”等功利化倾向。【《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效探究——基于清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实证分析》 余潇潇、徐宁汉】